阴水虽寒,久亦郁而成热,寒本也,热标耳。膀胱筋脉挟脊,上项,为风寒湿所袭,则倔强不能屈伸,取本经中血络。
观其又一条云∶必审按寒热,此证有寒有热矣。其证候∶头痛身痛,发热而复凛凛,但内无胸满腹胀等证,谷食不绝,不烦不渴,此邪气外传,由肌表出。
痰不出,用金丹加制皂角少许。烦渴者,吐泻后津竭也,止渴汤、增损缩脾饮、茯苓泽泻汤、小麦门冬汤。
手足抽掣动摇,弄舌吐沫,不可遽作风火痰治,其脉沉弱,即是脾虚生风之证,宜大补,归脾汤最妙。故泻之以苦寒,非泻肺气也,泻肺中之火,即所以补肺气也。
热则白虎、承气,寒则四逆汤。经年累月无日不木,乃死血凝滞于内,外挟风寒,用附、桂为向导,乌药、木香行气,当归、桃仁、红花、阿胶活血,木通、牙皂、穿山甲通经络。
上焦阳虚,下焦素有阴寒之气,发动乘虚上干,故恶寒也。肺气结滞成积,则呼吸之息上奔。